【導語】:成都市龍泉驛區全域國土空間規劃將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
成都市龍泉驛區全域國土空間規劃
1、錨固本底,優化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統籌保護與發展,嚴守三條控制線
堅持底線思維,以國土空間規劃為依據,將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
構建“一山三片,一軸多組團”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一山: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
一軸:東西城市軸線
三片:錦繡天府田園片、環城生態公園片、北部現代農業片
多組團:功能融合的城鎮組團
2、提升質效,優化農業產業空間布局
實現耕地的“三位一體”保護
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把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作為首要任務,全面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黨則同責。
推動“耕地連片、園地進園”,構建“1+4+5”的農業產業空間布局
強化農業科技和設施支撐,提升現代農業生產效能
3、保護山水,維育水林成網生態基底
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
以龍泉山為主體,維育森林生態系統
遵循“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原則,針對不同林種、不同制約因素制定森林修復方案,有效指導現有林地改造行動,將龍泉山打造成為世界級品質城市綠心。
治水清污,構建河湖保護修復體系
通過水污染防治保護、生態岸線建設、水生態涵養修復,恢復重構健康水生態系統,構建“藍網交織、水潤龍泉” 的水系格局
4、節約集約,推動城鎮高質量發展
構建“1個中心城區-5個新市鎮”的城鎮體系
兩業融合,加快構建“5+3”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增存并重,推動城鎮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
提升工業用地效益
5、鄉村振興,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以“三帶”為主體,培育鄉村新經濟新業態
充分利用“大運流量” ,發揮綠色開放空間體系引流、聚人、興業的作用,推動生態價值轉化,打造環城生態產業帶、錦繡田園產業帶、龍泉山旅游休閑產業帶。
構建“宜聚則聚、宜散則散”的農村居住形態
結合當地地形地貌、居住習慣、地域文化、居民點空間發展脈絡和肌理特征,按照“宜聚則聚、宜散則散”的布局原則合理確定農村居住形態。
打造美麗宜居鄉村特色風貌
以“營美田、秀碧水、護密林、優路網、美宅院”等措施,營造“樂居田園”的林盤特色風貌。
強化鄉村生活環境品質
圍繞“建筑風貌、院壩環境、村旁環境、水旁環境、路旁環境、鄉村衛生”開展整改修繕,強化鄉村生活環境品質。
統籌治理,實施全域國土綜合整治
6、彰顯特色,打造山水人文特色魅力空間
構建“三級、多要素”的歷史文化保護體系
以“一核、兩帶、四片”的文化發展利用格局
形成“山城相望”的空間形態
重點地區風貌管控
7、提升品質,打造公園城市宜居生活地
統籌布局7類高標準、高品質的市區級重大公共服務設施
重點臨城市中心、重大軸線在全域統籌布局重大公共服務設施,打破行政壁壘,實現重大公服設施跨區域共建共享,做強城市會客廳和城市形象展示窗口的功能。
以全域覆蓋的城鄉生活圈完善基本公共服務
構建“城鎮輻射帶動,中心村服務片區”的梯級城鎮村生活服務圈模式。
8、強化支撐,增強韌性安全和治理效能
構建高效綜合交通體系
構建三網融合的綠色交通體系
構建安全韌性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按照綠色低碳、提質增效的發展理念,統籌協調、全面提升供水、排水、電力、燃氣、電信、環衛等市政工程服務水平,形成安全高效的能源基礎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著力提高市政基礎設施應對各種風險的能力,著力支撐城市高質量發展。
構建現代化綜合防災減災救災體系
9、開放協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以產業、交通、文化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共建四川天府新區一體化區域
建設以技術研發轉化和應用創新為核心的科技創新集群,強化研發成果轉化能力與成果孵化輸出,聯動“兩區一城”共同打造智能智造產業轉化集聚區,共同形成高能級科技創新體系。
建設軌道交通22號線、五環路、東二路等,強化一體化區域交通聯系。
以多式聯運和國家物流樞紐融入大港區依托成都公路口岸,加快建設物流“兩大中心” ,打造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
溫馨提示:微信搜索公眾號【本地寶成都房產】,關注后在對話框回復【國土規劃】可查看成都市、四川省國土規劃完整文件,以及部分區縣國土規劃,城市更新最新規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