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成都市望江樓公園古建筑保養修繕已基本完成,7月22日起將以全新的面貌試運營開放,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9點至下午5點。
成都望江樓公園是為了紀念誰?
女詩人薛濤
望江樓公園因薛濤而生,公園內的翠竹、古建等都與薛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隨著薛濤紀念館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女詩人薛濤傳奇不凡的一生以及后世為紀念她而建的眾多文物古跡,也激發了人們濃厚的興趣。
景點介紹:
薛濤紀念館:看“女校書”的傳奇人生
薛濤紀念館原名為雷祖廟,始建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是人們登船之前拜神祈求平安的地方,清咸豐初年(1851年)毀于戰亂?,F存建筑為清同治五年(1866年)成都知府孫濂組織重建。
薛濤紀念館立足薛濤研究權威學術成果和望江樓公園現有資源本底,以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挖歷史文化內涵,彰顯時代特色,多維度闡釋薛濤傳奇人生、成都城市文化的獨特個性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展館通過豐富的展陳手法,讓每一位走進薛濤紀念館的游客都能深刻地體會到薛濤文學藝術精神為何能與成都的城市文化共同生長,又是如何能見證天府文脈賡續綿延,傳詠不息的。
館內的展陳內容分別通過錦城絲管日紛紛、浣花溪上如花客、最高層處見邊頭三個單元、七組分類,詳細講述了“女校書”薛濤的傳奇人生,也清晰地描繪出了成都歷史文化、地方風土等從唐初至明清時期的發展脈絡,多維度闡述了薛濤如何以詩人之姿屹立于風起云涌的唐代詩壇,怎樣在城市文脈傳承中添上了屬于她自己的斐然篇章,為成都這座千年名城留下悠長的詩意。
薛濤井:看園內歷史最悠久的文化遺跡
薛濤井是紀念女詩人薛濤的重要文物遺跡之一。明代蜀藩王(朱椿)每年三月初三都會取玉女津旁井水仿制薛濤箋24幅,其中16幅上供給朝廷當作貢品,剩下8幅留下自用。
薛濤井水質清冽甘甜,民國時期,全興大曲,即現在水井坊的前身,便是取薛濤井井水釀造。
浣箋亭:看薛濤箋的前世今生
一頁紅箋,是集詩、書、畫、印于一體的藝術珍品,其風行天下、傳承不絕的故事背后是匠心巧思的女詩人薛濤在歷史長河中寫下的動人篇章。麗人詩箋,成為天府文化中一個閃耀而靚麗的標志。
薛濤,除了文學造詣高,其動手能力、設計才華也出類拔萃。
唐代就有紙箋,但唯有薛濤想到將紙箋制成粉紅色印花的樣子,并將紙張尺幅裁小,使之便于攜帶,讓人們能在美麗的紙上寫下漂亮的詩句,激發了大家寫詩的興趣。此箋一出,隨即風行天下,成為文人墨客的案頭品,人稱“薛濤箋”。
走進浣箋亭,人們就能清楚地了解到“薛濤箋”從誕生到發展的歷史進程。浣箋亭始建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后毀于戰亂,重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
現在,館內通過“蜀地紙業”“薛濤制箋”“麗箋傳承”“箋彩飛揚”四個單元,講述唐代蜀中造紙盛況、薛濤箋制作流程及原料、后人對薛濤箋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