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成都市龍泉驛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中關于中心城區的國土空間規劃。
成都市龍泉驛區中心城區國土空間規劃
1、明確空間結構
形成“一軸一帶、兩心八組團”的中心城區空間結構
一軸:東西城市軸線
沿軸線布局文創、金融、商業商務、旅游等功能,建設帶動城市發展的綜合軸。
一帶:環城生態公園帶
以環城生態公園打造集天府糧倉、城市公園、高品質生態游憩帶于一體的休閑生態帶。
兩心:東部新城中心、龍泉驛東安湖中心
城市兩個綜合服務核心區,包括東部新城中心與龍泉驛東安湖中心。
八組團:生產生活組團
結合生態綠廊藍網,劃分8個生產生活組團
2、構建綠地與開敞空間系統
藍綠交融,有機蔓延,連通環城生態公園和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形成“外圍生態大公園,內部多元城市公園”的格局。
3、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利用
加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
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對文物保護單位、地下文物埋藏區、歷史建筑等歷史文化資源進行保護。
加強歷史文化資源利用
以蜀文化、多元文化及汽車文化主題營造三類文化場景。
4、有序推進城市更新
科學劃定更新單元
推進城市有機更新工作,總共劃定12個更新單元,其中重點更新單元5個、一般更新單元7個。
分類實施城市更新
按照“應保盡保、少拆多改”的原則,通過“保護傳承、優化改造、拆舊建新”三大舉措,結合總體定位及空間結構,分類實施四大功能單元有機更新。
5、塑造特色景觀風貌
天際線打造
城市中心天際線打造:結合東安湖水景資源,對城市中心進行高度和強度管控,通過標志建筑統領、建筑輪廓協調、梯級層次分布,打造起伏有序的天際線景觀。
開敞空間天際線:對東安湖廊道建筑高度進行嚴格控制,保證2/3山體不被遮擋;緊鄰河道地塊公建化布局,形成逐層退臺建筑形態,保證城市景觀層次性以及望山開闊的視野。
景觀節點打造
結合東安湖等景觀資源、老場鎮等歷史文化資源,植入特色功能建筑、藝術建筑、特色景觀構筑物、小品等,打造生態景觀、人文景觀以及城市中心節點。
6、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
配置與人群特征相匹配的特色服務類設施
生活型社區針對全齡段、多類型人群配置特色設施;
產業型社區針對產業人群需求配置特色設施;
生態型社區根據旅游人群需求增設旅游類服務設施。
7、優化綜合交通系統
優化中心城區道路網結構
構建“九橫八縱”的骨架路網體系,其中三條高速路,八條快速路,七條Ⅰ級主干路。
構建軌道交通骨架
軌道交通2、4、9、11、12、13 、20、22、30、S13 、32(遠景)、S15(遠景)號線。
8、筑牢基礎設施基底
構建智能綠色、韌性安全的現代化基礎設施
突出高效利用,構建層次分明、站城一體的地下空間體系
綜合考慮中心體系、用地功能、軌道客流等多重因素,劃定地下空間利用一二三類區;實施差異化策略,分類引導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引導地下空間開發強度、互聯互通、功能業態等內容。
溫馨提示:微信搜索公眾號【成都本地寶】,關注后在對話框回復【國土規劃】可查看成都各區/市/縣及總體規劃高清圖片及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