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雙減政策全國試點城市包括北京市、上海市、沈陽市、廣州市、成都市、鄭州市、長治市、威海市、南通市為全國試點,其他省份至少選擇1個地市開展試點。
雙減政策: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意見》)
試點城市:北京市、上海市、沈陽市、廣州市、成都市、鄭州市、長治市、威海市、南通市為全國試點,其他省份至少選擇1個地市開展試點。
試點內容:
1.堅決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對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重新審核登記,逐步大大壓減,解決過多過濫問題;依法依規嚴肅查處存在不符合資質、管理混亂、借機斂財、虛假宣傳、與學校勾連牟利等嚴重問題的機構。
2.合理利用校內外資源。鼓勵有條件的學校在課余時間向學生提供興趣類課后服務活動,供學生自主選擇參加。課后服務不能滿足部分學生發展興趣特長等特殊需要的,可適當引進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參與課后服務,由教育部門負責組織遴選,供學校選擇使用,并建立評估退出機制,對出現服務水平低下、惡意在校招攬生源、不按規定提供服務、擾亂學校教育教學和招生秩序等問題的培訓機構,堅決取消培訓資質。
3.強化培訓收費監管。堅持校外培訓公益屬性,充分考慮其涉及重大民生的特點,將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納入政府指導價管理,科學合理確定計價辦法,明確收費標準,堅決遏制過高收費和過度逐利行為。通過第三方托管、風險儲備金等方式,對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進行風險管控,加強對培訓領域貸款的監管,有效預防“退費難”、“卷錢跑路”等問題發生。
雙減政策解讀:
問題1:課外培訓減了, 普通家庭孩子與富裕家庭孩子差距會越拉越大,教育更不公平?
答:不會的!
大家看“雙減”,不要光把目光盯在“減”字上,更要看到背后的“加”字。中央此次“出手”,基本思路是“源頭治理”,就是要通過更好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讓學生的學習回歸校園進而從源頭上遏制參加校外培訓的需(《“雙減”意見》共30條,有16條都在講提升學校教育質量)。試想,隨著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化進一步提速,“擇校熱” 逐步降溫,校外培訓還能那么火嗎?
打個比方,國家在控制不合理的“零食”,但不是一禁了之,而是通過讓所有孩子的正餐都吃好、吃飽、吃營養來實現。你說,這樣的教育不是更公平了嗎?
問題2:大家都在減,我悄悄給孩子加碼,我家孩子不就贏在起跑線了嗎?
答:不一定
“雙減”政策出臺后,部分家長商議著如何轉為“地下”繼續“攢班”補習。家長個人選擇無可厚非。但是也請注意中央文件中的一條政策一“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其中把綜合素質提到了突出地位,而且要依靠不同科目特點完善考試方式和成績呈現方式。換句話說,隨著國家政策逐步落地,目前這套培訓方式對未來升學的針對性將大大降低。請您想想,犧牲掉孩子提升其他素質的時間去搞補習,還不一定用得上,這筆賬劃算嗎?
打個比方,大家都開始換賽道了,你在老的賽道上搶跑有什么意義呢?
問題3:這次政策來得太突然, 國家是想讓教培機構“團滅”嗎?
答:不是的!
此次中央政策并非突如其來,而是有著充分的既定法律依據。比如,關于“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機構”的要求,2016年修改的民辦教育促進法第19條就有過相關規定;關于“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組織學科類培訓”的要求,2020年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3條就有過指導性要求。此次政策只是根據法律作出具體規定。同時,國家并沒有搞“一刀切”,在符合黨和國家育人方向、符合行業規范的前提下,學科類、非學科類培訓機構依然有著“用武之地”,并且因為市場秩序進一步規范而減少“無序競爭”、降低“信任成本”。
特別說明,最近部分自媒體“炒作”教培行業被一些地方列為“掃黃打非”的對象,純屬渲染恐慌情緒?!皰唿S打非”中的“非”指“非法出版物”,校外培訓所使用的教材向來是被監督的重點,“掃黃打非”機構參與這項工作由來已久,并非這次政策出臺后的新舉措。
問題4:“雙減”就是提倡“放養”,沒了壓力怎么培養有用的人?
答:理解有誤!
如果認為“雙減”之后,孩子“放養”,家長“放飛”,那就錯了。最近幾年,國家密集出臺了關于教育評價改革和思想政治、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系列文件,鮮明指示了未來的人才是什么樣。一個對孩子真正負責任的家長,不能再認為給孩子多報班、多陪課就是盡責任,而要真正參與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事業中,這才是需要孩子、家長全力以赴的“大考”o
打個比方,“雙減”和一系列其他教育改革政策的出臺,不是不讓射箭了,而是換了一個更遠的靶子,更考驗選手。
溫馨提示:微信搜索公眾號成都本地寶,關注后在對話框回復【雙減】可直達四川省校外培訓機構信息管理平臺入口,獲取成都雙減政策最新標準及校外培訓機構白名單!